感謝參與這此展團的夥伴們,仲賢、成麟、碧玲、秀芬、淑萍、德和、陳沁、亮妏、月茹、慈雲、雪惠、怡茹、淑如、芳簾、蕙雯、淑惠、琴媛、怡慧、佩頤、函誼、淑玲、宜芳、園真、佩華。有你們真好!
噢!在介紹課程內容摘要前我要特別表揚托育組的三位認真負責的夥伴,分別是宜芳、怡茹及佩華,這是一組非常奇特的組合,三個人都不熟悉,開協調會乃至於彩排時三人都無法同時到齊,更甚者是這三個人連電話聯絡都免了,直到正式開始當天才相互見到面,真沒有一組是像她們這般牛法的!可是呢,各位看倌,你們可知道兩天的課程當中將近40位的小朋友,竟然可以不吵不鬧,完全可以配合這三位夥伴的所有指令,讓他們的爸媽們能夠專心上課,這夠厲害的吧!所以特別將此記錄下來。
好里加在,我差點就遺漏了,兩天展團中忙上忙下、穿梭於各組與兩間教室之間掌握每一刻感動霎那的大功臣---攝影師 函誼,沒有她就不會出現這些永恆的回憶了!我愛你一輩子……
課程內容摘要:
【第一堂主題:教育不疑惑-回到愛的原點(接納與賞識)】
詠黛老師講述他如何從親自帶大兩位「小菩薩」的「慘痛」經驗中,回到愛的原點,讓孩子感受溫度和愛的力量,做孩子的貴人,讓他們快樂做「有價值」的自己:
不論孩子多麼可愛或可惡,我都必須接受他每時每刻的樣子,才夠資格說「我愛孩子」;也唯有「慢教」和「等待」,才不辜負老天賜給我們扮演母親角色的機會。原來,只要是陪伴「生命」的成長,過程都很類似,唯有用心、唯有等待,才能讓他們發揮潛力,做最亮麗的自己。
其實這個道理人人都懂,但我們做家長的,身處一切都講求快、快、快的時代,凡事都希望立刻看到成果,也將各種速食文化視為理所當然,我們還有耐性「等——待」孩子慢慢學習、慢慢成長嗎?
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都不一樣,但是大人都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也不忍孩子跌倒、失敗、受苦,總喜歡在他的學習過程中,忍不住偷偷拉他一把,甚至教他走捷徑、作弊,而不願看他以自己的學習速度,一步一腳印,慢慢、紮實地成長。
【第二堂主題:孟母的老問題-健康寧靜平安的環境(信任與支持) 】
【第三堂主題:完整的生命-身心靈均衡學習(知識,情感,意志力)】
金涼老師講述:
三句箴言:
「每個行為的背後,都有一個需求等待被滿足。說謊的行為背後藏著什麼需求?
每個情緒的背後,都有一個積極意義等待被了解。當情緒湧現,我選擇壓抑?逃避?假裝?或宣洩?
每個事件的背後,都是一個成長的契機。在過程中我看到的是危機?或是轉機?」
千根未點燃的蠟燭,可以點燃幾根蠟燭………
阿基米德說過:「只要給我一個支點,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槓桿,我也可以推動地球。」那麼什麼是支點………
簡介一套簡單易學的溝通診斷儀表板……槓桿中的槓桿、關鍵中的關鍵,練習運用儀表板。
只要我願意,我就是影響力中心「我是漣漪,但我也可以成為浪的一部分,只要我願意!」就能聽到內心的聲音。
我可以看見天邊彩虹,我能夠欣賞彩虹之美,然而彩虹之美不在彩虹裡…….
神奇的是:彩虹之美有多美,端賴當下情緒指數的高低。
幸運的是:我當下情緒指數的高低,我當下就可以決定。
影響情緒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對事件的詮釋或看法。
把情緒處理好,生產性時間就擴大。
我藉箸自我診斷,然後自己一面歷練、一面體驗與一面分享,發現了這其中的奧秘,原來,巧妙就在同理的能力,而同理的能力首推良好的溝通能力,其中的關鍵之一:自我的對話、自我的覺察更是重要。這也呼應了古人所說:凡事反求諸己。難怪愛因斯坦說:直覺是老天送給人的最好的禮物,而理性是老天送給人的最好的僕人;然而人們總是以僕人為榮,而忽略了那份禮物。為了迎合工業社會職場上的需求,學校教育將大部分的心力放在理性思考能力的培養,而往往忽略了感性直覺同步成長的刺激,以致於我們看到很多感性與理性不平衡的制度與政策,我們就好像搭乘在一部失控的列車上,隨時可能出軌。
對話的目的:
從覺察到採取行動
說聽問之間的人生
我們要學習如何在說、聽、問這3點間得知孩子們的需求與訊息
察覺是改變的開始~~
父母是孩子的程式設計師,孩子是父母必須修練的功課。
心的方向掌握在自我覺察、覺醒、覺悟的定見和篤定的實行能力。
電工原理說道:「內電阻愈大,外功率就愈小」。想要及時抓住孩子的心,就要學會有效的溝通方法!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批評,應當尋找問題的根源。就像人生病一樣,如果一生病就去看醫生,那你的免疫系統就會越來越差,吃藥只是治標不治本,毎個問題的發生都有其原因存在,找到源頭才能徹底解決問題。
【第四堂主題:面對全球競爭-掌握未來生存的能力(適性發展 終身學習)】
【第五堂主題:終究還是要長大成人-21世紀公民的素養與擔當(負責與尊重) 】
惠雯老師和其夫婿黎旭瀛醫師兩個人都不是農家出生,而黎旭瀛目前還兼職當醫生,上午在三芝務農,到了下午就到天母看診。在他們心目中的想法是,雖然環境一直在變化,但是希望是越變越好,讓別人理解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、如何與大自然共生。
「回頭追溯幾個世代,我們的祖先就算是沒有農藥,還是有食物可以吃,所以農藥其實並不是農業的必需品,而是人類追求快速、方便、偷懶的一種手段。」目前正在推廣秀明自然農法的惠雯老師表示,用最簡單的言語去詮釋秀明自然農法,就是不用農藥、不用肥料,重回與自然環境共生的耕作方式。
惠雯老師與黎醫師在三芝、淡水交界成立幸福農莊,從 2001 年開始施行秀明自然農法的耕作方式到現在,已有十三年的時間。惠雯老師表示,他們種出來的作物,與一般慣行農法的差別在於,自然農法種出來的植物,其本身的味道很濃、也很耐放,曾有很多吃過的人會說,「這就是我小時候吃到的味道」。
面對與多數施行慣行農法的農民們,惠雯老師與黎醫師也有很強烈的挫折感,她表示,當時很多農夫會說,「不用農藥我們的菜就會被蟲吃掉,賣相就不好,會影響收成,所以我不用農藥不行」乍看之下,農藥好像變成了農業施作上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了。
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切入,惠雯老師說,每個人都知道農藥不好,特別是像現在的超市裡都有外表很漂亮的蔬菜,那農民用農藥的目的與對象是殺蟲,但是那些菜上面一個蟲洞都沒有,也就是說,蟲一口都沒有吃,那這樣的話,那些菜上面的農藥到底是誰吃掉了呢?
惠雯老師還強調,若用飲食安全這個角度來思考的話,「斷然不要用農藥」就是很急切要去做的事情,因為已經嚴重影響到人的健康和自然環境。使用農藥短短的一百年之間,地球上已經有百分之七十的蜜蜂已經絕跡了,如果還繼續使用一百年,那後果是不能想像的。剛開始使用農藥的目的,並不是要往壞的方向去,可是現在已經造成一個不好結果的時候,那我們是不是應該要趕快煞車才對。
而現在蔬菜那麼容易被蟲吃,惠雯老師說,就是因為施行慣行農法把蔬菜種成了一個不健康的狀態。
惠雯老師表示,自然界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防衛系統,像是免疫系統,舉例來說,外面的野花、野草絕對不會被蟲吃的坑坑洞洞,是因為那些野草努力紮根到土壤裡,廣面積吸收養分,是紮紮實實的長大,所以免疫力當然比較強,除了這些植物的特殊天敵之外,其他的蟲都不會去吃他。
我們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草莓族,可是回頭看看,這些族群到底是誰種(寵)出來的呢?
惠雯老師表示,「菜也是一樣的,它們的祖先原來也是野草的一種,所以原本就具備防蟲的免疫力,可是當我們把菜種在擁有很多肥料的地方時,植物就會覺得已經有很多方便的食物可以吃,就不會努力向下紮根,不會紮實地努力成長。」種菜也是一樣的道理,現在的農夫種出來的蔬菜那麼軟弱,就是因為農夫想要快速收穫農產品,為了得到「量」的提升,而忽略了「質」的穩定,但「質」才是影響到人類健康最重要的部分。
因為肥料讓植物只須使用一半、甚至三分之一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發育、長大,可是其中所含的營養也只有一半或三分之一而已。惠雯老師強調,換句話說,我們現在的食物已經不是真正的食物,也就是說,現在人類吃飽很容易,但是很難做到健康飲食;若是吃下不健康的食物,就無法充分、健康地去運用、保養我們的身體。
惠雯老師最後表示,對於現在的農夫要他們放棄使用農藥,是需要很大的勇氣、也要有很大的道德良心,要用一種「不在於賺了多少錢,重要的是如何才能給大家吃到健康食物的理念」才能去導正他們的觀念。